目前分類:閱讀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1249394_943052102381718_1170718965303632607_n  

 

「是怎樣的一塊土地,值得翁山蘇姬忍受十五年軟禁,堅定守候?」
提到緬甸,你會想到什麼?──翁山蘇姬?仰光?……還有呢?
你知道,緬甸和中國一樣,也擁有自己的五千年歷史嗎?
你知道緬甸除了被英國統治外,也曾經是印度的一個省份嗎?
比泰國還遙遠的緬甸,竟然也曾被日本統治過?
一個國家,竟有接近九成的人口信仰佛教,
昨天還在當會計師的鄰居,今天竟馬上變成得道高僧?
曾獲歐洲最大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大獎的居‧得立勒,
帶著剛出生的兒子,跟隨被派駐緬甸的無國界醫生妻子,
到遙遠陌生的東方國度定居生活。
他透過幽默而充滿智慧的文字及輕鬆的畫風筆觸,
呈現在異國生活這一年所發生的種種趣事及生活紀錄,
讀者不只能身歷其境地看見緬甸當地的生活風景,
更能從作者與當地居民的緊密互動,
以及對當地文化、政治、宗教等細微犀利且獨到的觀察省思中,
深入認識這個同屬亞洲、你我熟悉又陌生的國家──緬甸。

作者: 居‧得立勒 
譯者:李崇瑋, 陳虹君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4/02/08

 

shane19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N09_005  

 

〈本文轉載維基百科全書〉

翁山蘇姬〈1945年6月19日)生於緬甸仰光,是緬甸非暴力提倡民主的政治家,全國民主聯盟的創辦人之一、主席兼總書記。1990年帶領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大選的勝利,但選舉結果被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軍政府)作廢。其後21年間她被軍政府斷斷續續軟禁於其寓所中長達15年,受各界人士與國際特赦組織持續援助,在2010年11月13日緬甸大選後終於獲釋。

1990年獲得薩哈羅夫獎,翌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2012年4月她成功當選緬甸國會下議院議員,並於5月2日正式上任。2012年9月獲美國國會頒發最高榮譽的國會金質獎章。

翁山蘇姬於2013年3月10日在仰光舉行的全國民主聯盟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連任總書記一職。

翁山蘇姬的名字由其家人姓名而來,翁山來源於其父親,Suu來源於祖母,Kyi則是她母親。她也常常被稱為Daw Aung San

Suu KyiDaw在緬甸語中是一種對年長女性的敬稱,即女士。

 

11982_2012043021423315mz5  

 

1945年6月19日,翁山蘇姬於仰光出生。1947年,她父親翁山將軍為緬甸獨立與英國談判,同年被政敵暗殺。1960年,15

的翁山蘇姬隨出任印度大使的母親前往印度。1964年,在印度中學畢業後入英國牛津大學聖休學院(St Hugh's College),

得文學學士學位,主修經濟哲學政治,並在此認識了她的丈夫邁克‧阿里斯。兩人在1972年結婚,婚後育有兩個子

翁山蘇姬之後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修畢博士課程。

 

1988年,為照顧生病的母親,43歲的翁山蘇姬返回緬甸。同年緬甸發生「8888民主運動」,長期執政的軍政府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領袖尼溫將軍下台,但是爭取民主的示威群眾最終遭到軍隊血腥鎮壓。新的軍政府隨後掌權。

 

1988年3月,當翁山蘇姬匆匆告別丈夫與兩個兒子,回到仰光照顧因中風病危的母親時,正值緬甸人民發起反抗軍政權的遊行示威,遭到軍隊和警察的殘酷鎮壓,共有兩百多名無辜民眾死難,舉國瀰漫著恐怖氣氛。很多受害者、激進分子和退役高級軍官,要求她出來領導民主運動。深受聖雄甘地的非暴力理論影響,翁山蘇姬開始參與政治,並致力於推行民主制度。

 

1988年8月26日,仰光近百萬群眾在雪德宮大金塔西門外廣場集會,翁山蘇姬第一次面對這麼多的民眾發表演說。在她首次公開發表重要演講的前夕,政府散播有關要刺殺她的謠言,但她並不受威脅所影響。「我不能對祖國所發生的一切視若無睹。」在集會上,她慷慨激昂的演說,令在場的民眾印象深刻。其實,她並不喜歡政治,想當作家,「但是,我參加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翁山蘇姬認為不能採取以暴制暴的方法來解決國內的危機,因為這種方法表面上看最有效果,實際上卻讓自己墮落為與軍政權同樣的地步。在《自由》一書中,翁山蘇姬指出:「一些人改變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當南非的舊政府、拉丁美洲的軍事專政進行獨裁統治發生變化的時候,他們認識到這些變化不可避免,這是他們所能選擇的最好道路。我所表達的真正改變是通過理解、同情、正義、愛心後的內在變化。」

 

1988年9月27日,翁山蘇姬組建了全國民主聯盟,並出任主席和總書記。民盟很快發展壯大,成為全緬最大的反對黨。1989年7月20日,軍政府以煽動騷亂為罪名對翁山蘇姬實行軟禁,她拒絕了將她驅逐出境而獲自由的條件。

 

她與她父親翁山的政治理念不同,翁山蘇姬支持、推廣「民主國家發展」,而父親則朝向「共產國家發展」。1939年8月15日,緬甸共產黨於仰光成立,翁山為創始者之一,並任該黨領導人及總書記。

 

GN09_009  

翁山蘇姬的父親  翁山將軍 

 

在巨大的國際壓力下,軍政府被迫於1990年舉行了大選,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取得了絕對優勢,贏得58.2%選票及492席中的392席。在正常情況下,她理應成為緬甸的總理,與軍方分享權力。但選舉結果被軍方作廢並宣布民盟為非法組織,軍人拒絕交出政權,繼續監禁翁山蘇姬。此外,軍方組建了「恢復國家法律和秩序委員會」來掌握政權,後來又將其改名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軍方的行為引發國際間猛烈的批評。同年翁山蘇姬獲薩哈羅夫獎。

 

1991年,正被軟禁的翁山蘇姬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無法親自前往挪威領獎,只好讓兒子代替自己發表了答詞。這份答詞中引述了翁山蘇姬的名言:「在緬甸追求民主,是一國民作為世界大家庭中自由與平等的成員,過一種充實全面、富有意義的生活的鬥爭。它是永不停止的人類努力的一部分,以此證明人的精神能夠超越他自然屬性的瑕疵。」她將諾貝爾和平獎的130萬美元獎金交付信託,用於緬甸人民的健康與教育。對於翁山蘇姬無法親自前來受獎,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弗蘭西斯·塞耶斯泰德回顧歷史上與之相同命運的其他三位獲獎者:德國的卡爾··奧西埃茨基、蘇聯的薩哈羅夫和波蘭的華勒沙。卡爾··奧西埃茨基是反抗納粹暴政的英雄,他的獲獎被視為諾貝爾和平獎在人權方面最早的授獎。然而,這個巨大的榮譽並沒有改變其悲慘的遭遇:他死在了希特勒的集中營中。但是,薩哈羅夫和華勒沙看到了他們鬥爭的勝利,看到了他們的祖國終於獲得了自由和民主。因此,弗蘭西斯·塞耶斯泰德發出了他美好的祝願:「我們希望翁山蘇姬也看到她的鬥爭戴上勝利的花冠。」

 

19941021日,聯合國下屬有關機構在菲律賓召開「文化與經濟發展關係」國際研討會,被緬甸軍政府軟禁的翁山蘇姬寄去一篇論文,由菲律賓前總統阿基諾夫人在會上代為宣讀。文章尖銳地駁斥關於發展中國家「應該經濟先走,民主緩行」的觀點;指責許多當權者不分青紅皂白,將民主運動與要求落實人權問題一概說成是受西方意識形態影響而加以否定;呼籲聯合國重視和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貧窮落後國家的民主運動和人權問題。這篇演講也在整個亞太地區造成了很大的轟動效應。

 

1VSB_13402693176458201206211658515_10826  

 

19957月間翁山蘇姬被釋放。1997年,其丈夫邁克·阿里斯發現患上前列腺癌,但已屬晚期。一些國家和組織,包括美國政府,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和教宗約翰·保羅二世,呼籲緬甸當局允許阿里斯的赴緬簽證。後來緬甸當局拒絕向他發放簽證,理由是他們沒有足夠的設施去照顧他,並敦促翁山蘇姬離開緬甸去探望他。翁山蘇姬當時只是被暫時軟禁,但不願離開,她擔心自己一旦赴英國探望家人,就很有可能永遠不能再次回到緬甸,她不相信軍政府對她作出可以回緬甸的承諾[15]。不過她明白如果選擇留下,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與她的丈夫見面。1999327日,阿里斯在自己53歲生日的那天在英國牛津去世。1989年後,阿里斯與翁山蘇姬總共只見過5次面,最後一次是1995年的聖誕節。

翁山蘇姬被多次阻止會見她的政黨支持者,並在20009月三度被軟禁。200256日,她在一次建立在互信基礎上,由聯合國主持的秘密協商後被釋放。政府發言人聲稱,她是因「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彼此信任」而重獲自由。翁山蘇姬隨後也表示這是「國家新的黎明」。然而2003年的五月底,翁山蘇姬再次於仰光遭到關押及軟禁。同年九月,經歷了一次婦科手術。200432日,在聯合國緬甸事務特使伊斯梅爾的看望下,翁山蘇姬與緬甸總理欽紐舉行了會談。根據緬甸的法律,逮捕令只允許最多延長五年。20085月起已超過拘留期,但她仍然沒被釋放。20093月,聯合國任意拘留問題工作組批評緬甸對翁山蘇姬的拘留已經違背了他自己的法律,並要求立即釋放翁山蘇姬。同年5月初,一名美國男子耶托游泳潛入翁山蘇姬仰光湖畔住所,該男子在離開時被軍政府發現。對此,軍政府指控翁山蘇姬違反軟禁令。2009811日,緬甸法庭裁定翁山蘇姬非法收留美國人罪名成立,再延長18個月軟禁。直至20101113日傍晚,翁山蘇姬終於重獲自由。

20101027日晚,緬甸外交部長在河內舉行的東盟外長晚餐會上稱翁山蘇姬將於1113日釋放。1113日,緬甸軍政府將軟禁數年的翁山蘇姬釋放。20101118日下午,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中方是否曾就釋放翁山蘇姬對緬甸政府做過工作?發言人洪磊回答:「尊重其他國家根據本國國情選擇的發展道路,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包括緬甸在內的各國友好關係,是中國政府一貫的政策主張。我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加拿大政府在2007年曾授予翁山蘇姬榮譽公民的頭銜,當時她是世界上第四位獲得該榮譽的人士。同時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市亦於2000年授予榮譽公民,在2008年博洛尼亞大學亦頒予哲學博士的學位,惟其一直受軟禁,直到20131030日萬聖節前夕,才正式領取。

 

 全國民主聯盟的旗  

全國民主聯盟的旗幟

 

11月中旬,翁山表示她和她領導的民主聯盟將參加緬甸的議會補選。

2011年12月初,她與到訪緬甸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初次會面。希拉蕊把歐巴馬的一封親筆信交給了翁山,歐巴馬在信中感謝她的鬥爭激勵了全世界的人,美國會永遠支持她;希拉蕊也讚賞和支持翁山的民主鬥爭。翁山則非常感謝美國對緬甸民主改革事業的支持,兩人一致同意繼續共同推進緬甸的民主進程。

2012年1月18日,翁山到仰光區選舉局登記報名,以競選角逐靠近仰光的高穆村選區的人民院(下院)議席,同年2月6日其參選資格獲得選舉委員會批准。議會補選將於4月1日舉行,人民院共有440個席位,與前軍人政府有關的黨派佔據了其中的絕大多數,這次補選的只有48個席位。

2012年1月底,她離開仰光到海濱城市土瓦等城市,正式為本黨黨員展開拉票競選活動,所到之處皆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和支持。2月11日,她到她所參選的高穆(Kawhmu)村展開競選活動。3月8日,她向記者表示此次補選可能會出現舞弊行為,因為官方公布的選民中竟有死人的名字。

3月14日,她首次獲得當局批准在國營電視台發表了題為「免於恐懼的自由」的15分鐘的講話(這段演講事前被當局刪除了抨擊前軍政府的內容),講話中她呼籲政府賦予人民更多自由並實施進一步的民主改革:呼籲當局廢除所有壓制人民自由的法律,制訂和實施保護人民的法律;減少政治對司法的干預;痛批前軍政府在2008年制定的新憲法。3月15日,她被香港大學頒予名譽法學博士,以表彰她以非暴力的方式爭取民主和人權的貢獻。

 

GN09_007  

 

緬甸在2012年4月1日舉行國會補選投票,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得壓倒性勝利,拿下45席中的43個席位(緬甸國會席次共664席);此次選舉,緬甸首次開放了國際選舉觀察團體進入緬甸觀察,並傳出選舉過程發生舞弊情形,包括投票權人名單中出現過世者或不具備投票權的兒童姓名,有些具備合法投票權的人名字卻不在名單中而無法領取選票。而全國民主聯盟表示,部分選票上該聯盟候選人的欄位出現遭燭蠟塗抹,意圖使投票人無法圈選的情形。

4月1日晚,緬甸全國民主聯盟黨在其總部公布,在當天舉行的緬甸議會補選中,翁山蘇姬成功當選緬甸議會議員。5月2日,她於內比都的國會下議院正式宣誓成為議員。

5月29日晚,她飛抵曼谷對泰國展開訪問。這是她於1988年4月返回緬甸後24年來首次踏出國門的歷史性旅程。

6月16日,她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參加為她舉辦的諾貝爾和平獎(1991年度)頒獎儀式,她說:「諾貝爾獎讓國際社會認識到緬甸對民主與人權的追求,我們並不會被世界所遺忘。」

6月20日,翁山蘇姬在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7月9日,她首次以國會議員身份出現在國會議事廳里,國會會期在上星期開始。8月7日,她被委任為國會的「法治與和諧委員會」主席,委員會由15名議員組成,其中至少5人來自克欽邦和若開邦等種族衝突嚴重的地區。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結束種族暴亂。

9月16日,她開始對美國展開為期三周的訪問,她會見了總統歐巴馬,接受美國國會授予的最高榮譽——「金質獎章」(美國國會於2008年表決通過頒發獎章給她)等多個獎章,發表多場演講,並會見移居當地的緬甸人。翁山蘇姬離美前於10月2日在洛杉磯向數千名支持者發表公開演說。當被問到緬甸期盼的民主典範時,翁山蘇姬說緬甸從許多地方有太多東西可以學習,不只是像南韓、臺灣、蒙古和印尼等亞洲國家,還有在1980到1990年代從共產黨轉型為民主的東歐國家、以及從軍政府進行轉型的拉丁美洲國家;此外,當然也不能忘記南非,因為它雖非軍事政權,但確實是個獨裁政權。

2012年11月19日,美國總統歐巴馬連任後首次抵達緬甸訪問,在記者會上親切擁抱親吻翁山蘇姬。與吳登盛會晤後,歐巴馬面見了緬甸全國民主聯盟領導人翁山蘇姬。

2013年3月10日,她在仰光舉辦的首次全國民主聯盟黨大會上,獲得一致推選連任黨主席。

2013年10月30日,正式在義大利接受博洛尼亞接受市政府授予的榮譽市民及博洛尼亞大學所頒發的哲學博士。

2013年11月,翁山蘇姬分別在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雪梨大學、雪梨科技大學被授予榮譽學位。

2013年12月15日,翁山蘇姬在一次支持者集會上宣稱,如果國會不修改緬甸憲法中關於總統家人不得擁有外國籍的規定,她所在的政黨將抵制2015年緬甸大選。翁山蘇姬的亡夫是英國人,兩個兒子均持有英國國籍。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路資料&蘋果日報)

 

 

 

 

 

shane19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  

 

個人喜好閱讀名人傳記,

因為總覺得透過閱讀名人傳記,

可從中學習到這些知名人士的奮鬥過程,

並且可以從中了解這些知名人士當時的時空環境,

甚至延伸感受到當時的人文環境。

當然我也知道,有很多所謂的名人傳記,

都是透過一些專職的作家,

以其華麗動人的筆觸,爲其傳主歌功頌德。

對於這樣的名人傳記,我是不會想去閱讀的,

因為這些傳記裡的歷史大多是被竄改或是被扭曲的。

 

翁山蘇姬是ㄧ個知名的民主鬥士,

多年來爲了自己的祖國緬甸,不但犧牲了自己的青春歲月,

甚至連自己的丈夫在英國病危,

她都可以隱忍著悲傷而不願出境,

緊守著自己的祖國緬甸這塊土地,

所以他的精神是值得讓人崇敬的,

她的生平和奮鬥的過程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一位好的記者,

不只要據實的報導新聞的真相,

更要透過尖銳的眼光和細膩的心思‧

去發掘事實真相裡所隱含的意義。

 

好的傳記作家,除了要具有上述的能力,

而且要能夠發掘出傳主的內心深處,

好讓讀者可以一傳主的心路歷程。

這本書的作者彼得‧波凡姆就有這樣的功力!

且讓我們看有關於這本書的簡介吧!

 

20130422144659  

 

我相信,假使我們擁有堅強信念的話,

 

即使一個人也可以撼動全國。

 

翁山蘇姬:「請用你的自由,促進我們的自由。」

在國家福祉與個人自由之前,我們將如何做出選擇?

緬甸民主運動的領導者翁山蘇姬,

為了爭取緬甸人民的自由,在過去的21年間,

在軍政府的壓迫下遭受15年的軟禁,

被迫與摯愛的家人生死相隔。是什麼樣的力量,

支撐著她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

為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而持續奮鬥?

從她身上,

我們不僅可以看見她傳承自父親翁山將軍,

和母親金姬的民主薪火之外,

更可以看到「信念」與「愛」,

如何成為她與家庭之間超脫禁錮的連結,

以及她堅持革命與消除恐懼的力量來源。

這是一股能夠撼動世界的力量,

來自於一個國家之母無私的愛。

本書作者,經由實際採訪緬甸和與翁山蘇姬接觸的經驗,

貼近緬甸社會狀況寫成的翁山蘇姬傳記,

呈現一位當今最重要的政治活動家的形象。

他記錄了這位身為緬甸解放英雄昂山將軍的女兒的宿命。

在如此艱難的時期,翁山蘇姬仍然是緬甸民主運動中,

一個團結各派的人物和活動家。

1991年,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同時她意識到被軟禁的時間愈長,

她的名聲和國際地位愈增。

 

2010年11月13日她終於受到釋放,

並立即從事民主運動,

證明了她仍然是緬甸最重要的政治力量。

翁山蘇姬對人們的影響和與專制政權抗爭的能力,

顯示出她個人的人格魅力和勇氣,

她的獻身精神也反映出一個關於時代的重大問題,

那就是:從獨裁體制發展到民主的過程中需要的是什麼?

 

4  

 

她是全世界受迫害人民追求自由的化身!

 

「我隨時都在想,
這世界沉默而脆弱地等待地平線那頭悸動的第一線黎明之光喚醒,
這教我無比感動。──翁山蘇姬」

 

翁山蘇姬是全球爭取民主與和平、反對軍權統治的象徵,

為了爭取緬甸民主,過去20年,她大部分時間都被軟禁。

1991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2010年美國《時代雜誌》將她名列在「史上十大政治犯」首位。

2010年11月13日終於脫離軟禁被釋放。

2011年榮獲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年度最佳政治人物獎。

2012年1月以來,正式為其黨員展開拉票競選活動,

所到之處皆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和支持……

彼德.波凡姆的《翁山蘇姬》採用了從未公諸於世的嶄新資料,

敘述勇氣和毅力讓全球人民為之著迷女性的故事。

這位繼聖雄甘地之後以非暴力政治反抗馳名的女性,

在初涉政壇四年之後,即獲諾貝爾獎。

 

翁山蘇姬在1988年4月由英國回緬甸照顧她生病的母親之時,

她的人生就起了重大轉變。

不到六個月,她就成了她國家史上民眾最大規模反抗公認的領袖,

然而當她共同創立的政黨在選舉中大獲全勝時,

她卻遭到軍政府監禁,不得就職。

在先前二十年遭軟禁十五載的翁山蘇姬以個人最大的犧牲,

來履行她對和平革命的承諾。

2010年11月,在虛假選舉(她並沒有參加)之後,

她再度獲得自由,受到民眾熱烈的擁戴。

但唯有時間才能說明這位傑出的女性在她國家的未來中,

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getImage (1)  

 

 

延伸閱讀:

 

●“翁山蘇姬”小檔案

作者:彼得‧波凡姆

譯者:莊安祺、范振光

出版社:聯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9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彼得‧波凡姆〈Peter Popham〉

1991年首次赴緬甸之後,又以臥底記者身分遊歷這個國家數次。

身為英國《獨立報》駐外通訊記者及評論者,他在2002年翁山蘇姬獲釋時曾訪問她,

之後於2011年再度與她會面。

 

 

 

shane19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在還沒有深入閱讀”翁山蘇姬”傳記以前,

老實說,我對於緬甸的認知並不是很清晰,

只是知道它是一個軍人專制統治的國家,

產玉石,人民大半信仰佛教,此外還有一個長久被軟禁的翁山蘇姬。

至於緬甸的專制集權統治到底如何?

只能約略 從一些新聞媒體得到少量的資訊,

直到閱讀完”翁山蘇姬”傳後,

才知道緬甸從被英國殖民後,

歷經日本侵略、獨立、軍人統治幾個階段的歷史輪廓。

作為緬甸民主鬥士翁山蘇姬,其父親翁山遭刺殺身亡,

而她也因從事緬甸民主運動被軟禁長達十幾年,

並曾效法印度聖雄甘地,以絕食來表達抗議。

她爲了緬甸的民主,雖然她丈夫在英國病危,

緬甸政府礙於國際壓力要讓她出境探親,

但她怕出了國後就再也無法入境緬甸,

因此割捨了親情拒絕出境。

也因為她醫生致力於緬甸的民主及人權運動,

因此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但軍政府對她依舊態度強硬,

依然長期軟禁她,一直到二○一○年,才釋放她。

 

 

也因為受到這本傳記的影響,

讓我對於緬甸的歷史人文感到興趣,

上週到圖書館找書借書時,

在書架看到這本「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

簡直喜出望外,立刻將它借回閱讀。

作者艾瑪‧拉金,是一位通曉緬甸文的美國女記者,

她曾親身多次到緬甸實地訪查,

透過走訪喬治歐威爾以前在昔日英國殖民緬甸時,

擔任駐緬甸警察時的服勤路線,

針對緬甸的社會、人民與軍政府等實際狀況,

做第一手觀察與報導。

 

這本書的中譯本並不是太厚,

翻譯文筆流暢,尤其是在現今緬甸將正值改革開放之際,

有興趣想要多暸解一下緬甸地人文歷史的朋友,

可以到書店或是圖書館買(借)回閱讀。

以下是該書的簡介:

 

20130422144659    

 

「緬甸就像一個得了癌症的女人。她知道自己病了,

但她還是照常過她的生活,彷彿一切沒事一樣。

她拒絕看病。她與人交談,人們也跟她說話。

他們知道她得了癌症,她也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但沒有人說破。」

 

北韓之外,另一個備受關注的極權國度:緬甸”

半世紀的軍事統治,

讓曾是世界糧倉的緬甸陷入民不聊生的慘境,

也成為一個全民受到嚴密監控、

真實與虛假難以區分的詭異之地。

緬甸政府不但關押數量龐大的政治犯,

2008年的納吉斯風災也因為獨裁者的無能與阻撓,

造成14萬人死亡。2010年底,

長期遭到軟禁的民主運動領袖翁山蘇姬終於獲釋,

2012年初再次投入選舉,

全世界都在關注這個飽受蹂躪的佛塔之國,

是否能順利開始轉變?

 

名列二十世紀偉大政治小說家的歐威爾,

年輕時曾在緬甸駐紮五年,擔任帝國警察,

然而甚少有人提及這段經驗對他小說創作的影響。

他的《緬甸歲月》、《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

宛如現代緬甸悲劇歷史的寓言三部曲,

緬甸知識分子也因此稱他為「先知」。

 

本書作者拉金是通曉緬甸文的美國記者,

從九○年代起多次祕密到緬甸查訪,

她透過走訪歐威爾在緬甸的駐紮路線,

對緬甸社會進行第一手觀察,

甚至與當地知識分子組織讀書會。

拉金以優美的遊記散文,娓娓道出緬甸從英國殖民地、

獨立到被軍政府極權統治的悲劇,

不但巧妙銜接歐威爾的生平著作與緬甸的政治社會境況,

更生動呈現了當地人在高壓統治下的一言一行。

至於辦報章雜誌或寫書籍,幾乎都會被刪得體無完膚,

乃至他們看不順眼的一頁或數行,也隨時可能被劃掉或撕毀。

 

而本書,也將二十紀偉大政治小說家喬治歐威爾著作《緬甸歲月》、

《動物農莊》《一九八四》稍加爬梳與點示,

這可說是現代緬甸悲劇歷史的寓言三部曲,

緬甸人稱喬治歐威爾為先知。

而他年輕時曾在此駐紮五年,

擔任過帝國警察,是以體會自深,飽含諷喻。

 

這書不只是觀察深刻的旅行遊記,

更呈現出當地人在高壓統治下的一言一行,

這是外國遊客難以想像的。

 

看了此書,最大的感觸是:幸好我們生長在解嚴後的台灣,

不但思想言論自由,可以任意批評政府與官員,

不高興的話,還可投票換人做做看。

 

20100110110558  

 

延伸閱讀: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小檔案

 作者:艾瑪.拉金

 原文作者:Emma Larkin

 譯者:黃煜文

 出版社:衛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6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艾瑪.拉金(Emma Larkin)

艾瑪.拉金是一位美國記者的化名。她在亞洲出生、成長,在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學習緬甸語文。以曼谷為基地,廣泛地以亞洲為採訪報導的對象。從一九九○年代至今至緬甸多次進行私下採訪。除了本書,亦有《萬事皆壞:緬甸的災變故事》(Everything is Broken: a tale of catastrophe in Burma)。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原名里克·阿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英國左翼作家,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家。

《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為歐威爾的傳世作品。當中,歐威爾以銳目觀察,批判以史達林時代的蘇聯為首、被掩蓋在社會主義名義下的極權主義;以辛辣的筆觸諷刺泯滅人性的極權主義社會和追逐權力者;而小說中對極權主義政權的預言在之後的五十年中也不斷地為歷史印證,所以兩部作品堪稱世界文壇政治諷喻小說的經典之作,其影響絕不僅僅局限於文學界。他在小說中創造的「老大哥」、「新話」、「雙重思想」等詞彙,皆已收入英語詞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歐威爾主義」、「歐威爾式的」等新詞,甚至成為日常通用語匯,可見歐威爾和其作品在英語國家的巨大影響。

由於歷史上東西方的對峙,喬治·歐威爾的作品經常被視為反蘇和反共的代名詞,因而在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遭到封殺。《一九八四》直到1985年才有簡體中文版刊行,且出版初期被列為「內部讀物」,只允許特定人群購買閱讀。

1903年喬治·歐威爾生於英屬印度比哈爾邦摩坦赫利(莫蒂哈里)一個政府下級官員的家庭,父親任職於印度總督府鴉片局,家境並不寬裕,歐威爾自稱家庭屬於「上層中產階級偏下,即沒有錢的中產家庭」。

1905年除了父親仍任職於印度總督府的鴉片局外,全家返回英國牛津的亨利。由於無力就讀貴族學校,1911年,歐威爾只能進入一個二流的私立寄宿學校聖·塞浦里安預備學校,寄宿學校帶有許多極權主義社會的特點,鞭子教育、等級制、恃強凌弱、規範化、反智等等。1917年,歐威爾依靠自己的努力考取獎學金,進入英國最著名的中學——伊頓公學,但他窮學生的背景使他備受歧視。早年的經歷令他同情社會底層,呼喚平等和人性解放思想的形成和對極權主義的認識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1921,從伊頓公學畢業後,沒有申請牛津劍橋獎學金,家庭經濟狀況無力供他升學,只得投考公務員,加入了英國在緬甸的殖民警察,服役五年。做為英籍警官,他享有很多特權,能夠近距離觀察審判、笞刑、監禁和絞死囚犯,這一階段的經歷讓他細緻地觀察到了人性中殘暴的一面;對西方地殖民主義政策產生了反思;更進一步地認識了極權主義。在緬甸的經歷讓他認識到了殖民主義罪惡的一面,並因此離開了殖民警察部隊。

1944年,經歷了西班牙內戰和反法西斯戰爭的歐威爾寫成了《動物農莊》一書,這本書成為歐威爾個人寫作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誌著他的文字從單純地關注底層社會的生活,轉向了捍衛真正的社會民主主義,在1947年他為《動物農莊》烏克蘭語版的緒言中寫道:「在過去十年中,我一直確信,如果我們想使社會主義運動恢復生機,就必須得摧毀俄國神話。」此書早在1944年即寫成,但遭到四家出版社拒絕,直到冷戰來臨。

1945年,辭去《論壇報》編輯的職務,任職隨軍記者,赴歐洲大陸,直到納粹德國潰敗。奧肖內西死於英國。

八月,《動物農莊》出版,頓時好評如潮。

1946年到1948年,舊病複發並惡化,輾轉蘇格蘭數處療養,並寫作《一九八四》。

1948年,歐威爾寫成了他的傳世名著《一九八四》。在這部作品中,歐威爾描繪了一個極權主義達到頂峰的可怕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思想自由是一種死罪,獨立自主的個人被消滅乾淨,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受到嚴密的控制,掌握權力的人們以追逐權力為終極目標並對權力頂禮膜拜。《一九八四》出版之後歐威爾在給朋友的信中曾經提到過他撰寫這本書的初衷:「我並不相信我在書中所描述的社會必定會到來,但是,我相信某些與其相似的事情可能會發生。還相信,極權主義思想已經在每一個地方的知識分子心中紮下了根,我試圖從這些極權主義思想出發,通過邏輯推理,引出其發展下去的必然結果。」

《一九八四》耗盡了歐威爾的全部精力,在1949年該書出版後不久,1950年一月,歐威爾因肺結核(肺內一條血管破裂而大出血)去世於倫敦大學醫院。

 

shane19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